—— 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
1997-1999:早期探索与商业突破
- 1997年:
初代开源模拟器 PSemu Pro 与 Psyke 问世,但因技术不成熟,存在严重的兼容性问题,仅能运行少数游戏。
- 1999年:
- VGS 与 Bleem 两款商业模拟器诞生,其中 Bleem 凭借对索尼 PS 硬件的逆向工程突破,成为全球首款支持画质增强的模拟器。其画面表现甚至超越原版主机,成为当时技术标杆。
- 技术亮点:Bleem 的自主架构为后续模拟器奠定了技术基础,但其商业属性限制了技术开源。
2000-2012:插件架构的繁荣与局限
- 2000年:
ePSXe(enhanced PSX emulator)发布,采用 PSEmu
Pro 插件系统(该架构源自已停更的开源项目)。此后的
PSeven、SSPSX、pSX、PCSX-R 等模拟器均沿用此架构,甚至 PCSX2(PS2 模拟器)与 Project64(N64 模拟器)早期版本亦受其影响。
- 技术瓶颈:
插件架构虽灵活,但接口规范僵化,导致核心程序与插件间存在帧同步、音视频量化感知等问题,时间敏感型游戏易出现帧率异常。
- 2012年:
ePSXe 开发组为适配安卓平台,将图形/音频处理整合至内核,保留插件功能的同时引入软硬件高清渲染支持。这一改进虽提升了兼容性,但未能彻底解决插件架构的根本问题。
2015-2016:内核重构与硬件渲染尝试
- 2015年:
ePSXe PC 版内核新增 音频核心,强化声音模拟精度,但画面渲染仍依赖插件架构。
- 2016年:
- ePSXe PC 版引入 OpenGL2 硬件渲染核心,但受插件架构限制,帧预测处理(缺乏 IRQ)导致音视频同步问题依旧存在,时间敏感游戏帧率波动明显。
- PCSX-Reloaded 整合 PGXP(Parallel/Precision Geometry Transform Pipeline)技术,虽功能超越 ePSXe,但同样受限于插件架构,帧率问题未获根本解决。
2016-2020:现代渲染器的崛起与架构革新
- 2016年5月31日:
Mednafen/Beetle PSX HW 发布,首次采用
Vulkan/OpenGL 硬件渲染器,内置
PGXP 透视校正、亚像素精度等现代增强功能,2020 年支持纹理替换。
- 划时代意义:彻底抛弃 PSEmu Pro 插件架构,成为全球首款全内核化 PS1 模拟器,实现硬件加速与精准模拟的兼容。
- 2020年:
澳大利亚开发者 stenzek 推出 DuckStation,成为第二款全内核化模拟器。其预览版完成度高,开发者社区活跃,标志着 PS1 模拟技术进入成熟阶段。
技术演进总结
- 插件架构的兴衰:
- 早期灵活但规范僵化,导致音视频同步与帧率问题,最终成为技术瓶颈。
- ePSXe 与 PCSX-R 的改进未能突破架构局限,逐渐被历史淘汰。
- 现代渲染器的突破:
- Mednafen/Beetle PSX HW 与 DuckStation 通过全内核化设计,实现硬件加速与精准模拟的兼容。
- Vulkan/OpenGL 渲染器与 PGXP 技术的结合,推动 PS1 模拟进入高清时代。
- 未来展望:
随着单一代码库架构的普及,模拟器开发效率将进一步提升,功能扩展与兼容性优化值得期待。